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我们的节日

民俗盛会中的非遗项目

来源:包头文明网 2023-02-07


石拐区女子鼓乐队的女子旗鼓《盛世》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稀土高新区秧歌队的现代秧歌《欢乐中国年》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土右旗双龙镇抬阁脑阁表演队的《节日的喜庆》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土右旗朱尔圪岱村踩高跷表演队的《欢天喜地庆元宵》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石拐区龙狮鼓乐队的舞龙舞狮表演《龙飞狮舞闹元宵》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东河区文化馆的旱船表演《一帆风顺》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东河区文化馆鼓乐队的威风锣鼓《盛世中华》图片来源:包头新闻网

  《资治通鉴·隋纪》中有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灯火长明,千年不灭。在元宵节这天,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狮、踩高跷、扭秧歌……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元宵节的历史传承,从千年前流传至今。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也成了集中展现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
  ●踩高跷 阖家欢乐步步高
  高跷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踩高跷艺术活动源于古代的民间哑剧。人们用其特殊的表演技巧和道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表演者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和戏剧,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生活故事情节和现实意义。
  踩高跷表演集音乐、舞蹈于一身。脚踩近一米高跷腿的夸张人物造型;高亢激越富有节奏感的锣、鼓乐声;适合人物角色的戏剧化服装;生活化、戏剧化的幽默动作表演是其基本特色。
  除此之外,还有不限参与人数,不挑表演者资历,不择表演场地,能与秧歌、舞狮、推船等姊妹艺术联袂表演,是一项最聚人气最有感染力、雅俗共赏的大众性文化,人们称其为流动的艺术和移动的舞台。
  ●脑阁 趣味十足 “上下”都是“戏”
  脑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脑阁是中国北方地区春节社火中流传的一种独特有趣的汉族传统民俗娱乐活动。“脑阁”,为晋北方言。“脑”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谓“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要将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一至三人,一般为8岁以下40—50斤重的儿童,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上下互动。
  脑阁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一架就是一台戏,远处看去,一片花红柳绿,如同行走的雕塑;走近一看,架上的孩子与架下的大人各自表演各有千秋,将表演艺术在空间重叠,仿佛移动的小舞台。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研究,脑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兴起,后传至大江南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
  内蒙古脑阁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山西引进,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我市,以土右旗双龙镇的脑阁最为有名,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威风锣鼓 “飚”出威力十足的精气神
  威风锣鼓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终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鼓”。
  包头市的“威风锣鼓”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成为包头市特有的锣鼓形式,分布在东河区各社区、九原区、萨拉齐等地。
  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像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浑厚,刚中有柔。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施展。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装,呈现着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亮丽景象,也给观众以震撼鼓舞的视听体验。
  ●跑圈子秧歌 “闹”春的十四种“姿势”
  跑圈子秧歌是石拐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九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石拐区五当召镇格亥图村一带。
  跑圈子秧歌包括地蹦子、踢鼓子等共十四套(每套均为单独的舞蹈),具体名称为罗成大点兵、整衣、大踢四门、蜘蛛斗丝子、打灯花、老汉和老婆、梧雀踩萝卜、压葫芦、小踢四门、四门扫堂带斗子、浪三下、蛇盘九颗蛋、大踢四门带罗成等。
  跑圈子秧歌根据人数多少分为若干队,每队多则3-4人,少则2人。分为头队股子、二队股子、三队股子,由一个身穿长袍手拿羽扇的“孔明”(诸葛亮)作为总指挥,当秧歌队伍进入演出场地后,队伍以圆圈队形扭一阵,锣鼓停,“孔明”上场唱四句,就进行点将,点到哪个队,哪个队就上场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叫“踢股子”,只舞不唱,但舞蹈语汇很丰富。表演完“踢股子”,接唱码头调。跑圈子秧歌短小、精悍、火辣、风趣,有摇、摆、跳、甩、旋子、扫堂、飞腿、虎跳等动作,场面图案变化就有二十多种,深受老百姓喜爱。
  锣鼓齐鸣,笙歌伴舞,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在一场场喜庆热烈、热闹欢腾的民俗盛会中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的“年味”;人声鼎沸,熙来攘往,喜庆祥和的新春“烟火气”,也给予了人们奋进向前的力量,折射出新春无限的希望。
责任编辑:胡建忠

主办单位:包头市委宣传部 包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京ICP备10031449号-2 蒙公网安备15020702000233号
运营管理:包头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