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唱腔婉转,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二人台,从产生至今一直深受蒙汉劳动人民的热爱,在乡镇山村,更是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关于西路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包头地区流传的西路二人台,吸收蒙古族歌曲成长,是蒙汉民族相融合的产物。

享有"中国二人台之乡"美誉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勤劳勇敢的土右旗各族人民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土右旗民族文化底蕴,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徜徉在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漫游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细细品味我们这块土地五彩斑斓的悠久历史、气贯长虹的灿烂文化、星光闪烁的历史名人、英雄辈出的辉煌岁月、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你不由得会被她的巨大魅力征服和感动!

在内蒙古西部沟壑纵横的高原上,在九曲黄河的怀抱中,孕育了二人台这样一种文化。百余年来,在浩瀚的草原沙漠间流连,扎根于泥土的草根文化,反映最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更多>>

张根锁

张根锁,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石拐区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小就开始了游荡的打工生涯,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嗓音清亮,在打工生涯中很快学到了各地很多的民歌、戏曲,特别是善唱地方民歌和小曲,由于其演唱紧贴群众的现实生活,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的表演细致入微,妇女形象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获得观众和二人台同行的称赞,被称为"锁锁旦"。

更多>>

武利平

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内蒙古第一笑星"的武利平,祖籍是山西五台,祖先挑着担子走西口,最终落户到了内蒙古,致使他从骨子里对流行于晋蒙陕冀四省交汇的二人台艺术有着断骨连筋的情缘,他把二人台艺术用小品的形式搬上了电视荧屏,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解了二人台,他也由此步入影视不断触电,如今武利平被公认为二人台艺术的领军人物,他正在为振兴二人台艺术而不懈努力。

更多>>
  • 第二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jpg
  • 二人台.jpg
  • 也谈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

  • 包头市民间艺校的二人台传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