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文明创建

一个搬迁村的“致富探索”

来源:包头文明网 2021-09-15

南卜尔汉图村布局错落有致。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梁捧捧如今已经成为养羊大户,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养牛专业合作社,刘平正和工人们忙着给牛储备冬季用的饲料。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党俊珍家上下水、燃气一应俱全。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清晨在工厂上班,午后回家中休息,傍晚结伴锻炼,夜间早早入睡。一日三餐、洗衣弄饭,侍弄菜园……这是昆都仑区南卜尔汉图村村民张萍的普通一日,虽简单,却幸福。“现在的好日子,要放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哩!”村民一句朴实的感悟,表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满足。

  南卜尔汉图村是卜尔汉图镇最小的自然村,形成于1976年。目前,全村有146户共计340余人。2004年,村子迁至大青山脚下,由于耕地缺乏,村民致富成了一大难题。南卜尔汉图村委会积极想办法、找出路,17年间,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感逐步提升。

  “牛人”有本致富经

  17年前,昆都仑区南卜尔汉图村的整体搬迁,让养牛专业户刘平不仅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实现了养殖业的现代化。

  9月9日上午,我们走进刘平的养牛专业合作社时,他正和工人们忙着给牛储备冬季用的饲料。通过堆积成山的饲料,能看出这位养殖大户的“规模”。

  在面积达35亩的养殖区内,饲养着奶牛、肉牛和小牛犊。刘平告诉记者,他养牛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几十头,到现在的320多头,他也从散养户,慢慢发展成为现在家庭牧场形式的养殖大户。

  村庄产业建设如何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基础设施是关键一环。“村里给我们提供了场地、水电,甚至进草料的路都修好了,包括我建养殖场时所需的变压器、三相电都是村里帮忙解决的。”刘平说。

  每天,刘平要在牛舍里转十几次,二十多年来,他积累出自己的“致富经”。

  从搬迁到安居,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现在,刘平的家庭牧场雇了9名工人,有负责草料的,有负责放水的,有负责管理牛群的……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给刘平减轻了负担。在一旁给牛看病的兽医王建敏插了一句,“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就能挣七八千元,这多好。”

  日子越过越好,刘平已经盘算着找一个更大的养殖点,扩大养殖规模。

  养殖大院里的好日子

  过去的散户养殖,不仅规模有限,人员缺乏,技术也落后。如今,像刘平一样的养殖户全部发展成为家庭牧场,不仅设施一应俱全,养殖也基本实现机械化。

  在南卜尔汉图村,不少村民没有土地,大家大多从事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55岁的梁捧捧是村里的养羊大户,300多平方米的养殖大院是村委会帮着联系建设起来的。梁捧捧说,正是有了异地搬迁,才让他们家的生活有了新希望。

  “现在的面积是三亩大,原来我的院是六分大。院子大了,羊的成活率也高了许多,地方越小,小羊大羊的成活率越低,地方大了通风好,效益也就增加了。”梁捧捧说。

  梁捧捧为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在旧村里,地方小,耕地面积少,辛苦一年家里收入不足2万元。两个孩子要上学,老伴有病得花钱,过去的梁捧捧家属于全村的贫困户。梁捧捧说,那几年过得真叫一个“难”,如今可不一样了,她的底气足了,是因为腰包鼓了。“不算下羊羔收入,有5万块钱,比我出去打工收入高出一倍。我们现在走进小康了,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梁捧捧笑着说。她的一双儿女先后大学毕业,一个工作,一个深造,家里的收入节节攀升,全家人的小日子也是越过越精彩,她和老伴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南卜尔汉图村人口不足400人,原本土地就有限,搬迁新址后,如何能让村民安心住、能致富,成了村委会的大问题。村干部们积极想办法,为养殖村民协调集体土地,帮村民寻找就业渠道。如今,村里每家每户都靠自己致了富。

  企业进村解难题

  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2004年,南卜尔汉图村从哈业脑包村西南角整体搬迁到了110国道北面,在这里,每家每户都盖起了600平方米的院落,可搬迁农民没有自家的耕地,怎么发展?村委会想办法,村民也积极找出路,发展养殖业,到周边园区找工作,村民靠着勤劳的双手,把自家的院落装点一新。

  南卜尔汉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俊平当了几十年村主任,南卜尔汉图村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眼看着茁壮成长。“我也是这个村里的一员,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是我们村干部的首要任务。”李俊平介绍,村民们没有充足的耕地,他想办法引进了一个牛肉干加工企业,村里的中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一个月能得到3000多元工资。

  现在,村民们不仅钱袋子富足了,生活也奔小康了。村里巷道整齐划一、干净整洁,全村网络覆盖、监控无死角。每家每户的住宅区与养殖区分隔开来,生活更有质量。

  村民党俊珍家里宽敞明亮,客厅整洁,卧室温馨,厨房现代化。她说,家里现在都是集中供暖,卫生间有上下水,随时都能洗澡、冲马桶;厨房正在安装天然气。“有了天然气,再也不用打炭挖灰,做起饭来也方便。”党俊珍感慨地说,她家原来烧火的土炕也变成了节能环保的水循环热系统,两三分钟炕就热了,还能随时随地调节冷暖。

  村民田海军说,在旧村时都是以种地为主,一家四口人,种五六亩地,因为地少,随着人口的增多,一度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村子搬迁后,夫妻俩打工一年有8万元收入,生活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李俊平的总结满是感慨:“我们村的变化相当大,从过去吃不饱饭,到现在富富有余,又达到了小康。过去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能到2.5万多元。”

  村民富了,需求也多了,现在村里还打造文化广场、休闲长廊和戏曲舞台,让村民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精神享受。

  搬迁只是手段,过上幸福生活才是目的。易地搬迁政策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阔步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实现了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的转变。(包头晚报 李鸿瑶 李强)

责任编辑:王梦雨

主办单位:包头市委宣传部 包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京ICP备10031449号-2 蒙公网安备15020702000233号
运营管理:包头文明网